傅雷家书读后感

时间:2024-07-28 12:15:26
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15篇

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15篇

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,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。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傅雷家书读后感1

《傅雷家书》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,在我的印象中,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。但今日一观,确实让我大开眼界,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。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?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,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。

《傅雷家书》是一篇,苦心孤诣,呕心沥血的教子篇。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:“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,不是空唠叨,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(说长道短)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,第一……”

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,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、朋友。

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: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,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,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。而我也幸不辱命,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。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,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:“你也不小了,让我打、骂,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?”他总是这样,不会让我失了面子,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,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。家中的一些决定,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,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:“大人说话,小孩子插什么嘴”,我们时常意思讨论,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,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。

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。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,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。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。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旧时代观念,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,只学到了一个“打”字。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。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,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。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。

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,是摸索到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,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,而不是懦弱,他是一名严父,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,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?

傅雷家书读后感2

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,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,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,呕心沥血的教子篇。

人之自爱其子,也是一种自然规律。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,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。通过亲生的儿女,延续自己的生命,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,为祖国,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。因此,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,对祖国,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。

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,从家书中显而易见。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,这样说:“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,不是空唠叨,不是莫名其妙的go,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。第一,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,讨论音乐的对手;第二,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,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。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。第三,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,而尤其是你的思想;第四,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,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。”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,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,艺术的尊严,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。做一个“德艺具备,人格卓越的艺术家”。其中,母亲的温柔体贴,父亲的严肃慈爱,都与生活环环相扣。

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,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。时时给他指导,鼓励与鞭策。使他有勇气与力量,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。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。傅聪这种热爱祖国,信赖祖国的精神,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,是不能分开的。

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,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。有多少人在那场“黑暗的灾祸”中受到伤害,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。

都说家风,家教贯穿一生,每个家庭的独特家风家教都创造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。父母亲的一言一语都在影响着自己。所有人的身上都影影淡淡的存在父母的影子。那是家风的传承啊!优秀的父母,出色的儿子,不平凡的家书。

傅雷家书读后感3

金庸曾说:“傅雷先生的家书,是一位中国君子在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。”

《傅雷家书》收录了傅雷夫妇从1954年开始寄给儿子傅聪的家书。在家书中,傅雷经常和儿子探讨艺术相关的问题,这是傅雷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事业的提点和帮助。

在儿子成名之前,傅雷向儿子强调,在创作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。他觉得在弹钢琴时苦练技巧是必须的,但是,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,还需要学会在音乐里注入最真挚的情感。

而在儿子成名之后,傅雷又告诫傅聪要保证自己艺术的尊严,这位操心的父亲,甚至还时不时在家书中询问儿子的理财情况,目的就是监视儿子的收支情况,并且希望傅聪在艺术的创作上是纯粹的。我们不难看出,傅雷一直在秉承着一种朴素的人生观,并以身作则的影响着自己的子女。

书中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学习,比如他常会在家书中强调,要坚持大我,抛弃小我,也就是说,切勿对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太过计较。因为在人生过程中,总是充满苦闷和矛盾,当我们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和利益,而又得不到名利和利益的时,必然会因为嫉妒和仇恨而陷入痛苦之中。相反,若我们坚持大我,抛弃小我,放弃个人利益,而为社会和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时,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热爱,所以我们会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。

作为父亲,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,儿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,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正确理财,以及处理爱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,傅雷在家书中多次提及,并提出建议和意见,及自己的亲身经历。

家书是真情的流露,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,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,读来感人至深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,可爱至极的父亲形象。

读完这本书,让我感觉到傅雷和傅聪不仅是一对父子,更像是一对谈心的朋友,他们相互沟通,相互交流,给了我很深的感触,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苦心。在傅雷那多一封封的家书之中,我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父母的身影……

傅雷家书读后感4

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。在这众多的父母中,有一个父亲有些特别——他用一封封家书,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,高尚的生活准则,优良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,强烈的爱国之情。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儿子的爱与教育。这,就是傅雷。

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。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,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《欧也妮·葛朗台》、罗曼·罗兰的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、丹纳的《艺术哲学》等,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傅雷还是一位严厉、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,这个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。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,他的家人 ……此处隐藏5508个字……,也是见字如面。

可傅雷毕竟不是一般人。他学识渊博,艺术涵养高深,他熟通西方文化,但更追崇东方文化的精髓,他对于孩子的教育,是身教重于言教。他品性率直,个性刚毅,同时又拥有艺术家的敏感气质。他身上体现中国文人的清高自傲,却又平易近人。一个严谨,认真,聪慧,高贵,正直,敏感,以精神追求为重的学者与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完美结合。在其人生后半段,与儿子书信往来的十多年里,写下了三百余封信,单就提笔涂墨,平均每封达数几千字(后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),并逐一编号登记,字里行间承载着一个深沉如山的爱。

而书信的内容,除去生活琐事外,首要还是重在道德教育,以"先做人"为第一原则,从琐事,细节,古语,经典等等谈开,无一不体现其良苦用心,孜孜不倦的教诲。此外,在信中还有如此之多的关于东西方文化,艺术,哲学的精彩论述,以及对中国古籍作品的推荐与评论,较为难见且珍贵。父子俩最终性情相近,通过精神交流与共鸣,共同在艺术的世界遨游,也是令人羡艳。

可叹的是,这段至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被抹上一道如此浓烈的悲剧色彩,不由扼腕,几度泪目。一身清白留人间,最好地诠释了傅雷作为中国文人的节气与自尊。

傅雷家书读后感13

爱,是一望无尽的大海,看不到源头,看不到终止;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流露在在言语中,穿行于行动中。《傅雷家书》中是父亲对儿子爱在那字里行间隐藏。

从1954年开始,一封封家书穿过一道道国境线,送到儿子的手中,那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,直到一方的生命戛然而止。

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尽的,我读《傅雷家书》了解到父亲对儿子的事情认真仔细地,从“努力加餐饭”,“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,住的屋子、寒暖、床铺”等等零星事,都是傅雷对傅聪生活点点滴滴的关注,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春。

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很是专注,就像我的父母那样,当我的成长轨迹偏离轨道时,父母都会给我加以改正,在无言的爱里默默关注我的成长。

“今天是除夕了,想到你在远方用功,努力,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。别了,孩子,我在心中拥抱你!”、“睡眠务须充足,一切总以身体为重,这是最基本的本钱!”傅雷对傅聪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,关注身体状况,天下的父母应该都是这般啰嗦,哪怕让我们做好防护感冒,返校时父母总会多提几句:“要注意保暖,多喝水,照顾好自己。”

“少年得志,更要想到‘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’,更要战战兢兢,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。你对政府的感激,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!”这正是傅聪苦恼时,向父亲倾诉,父亲对傅聪说的话,在语句中体现了傅雷对傅聪思想上的疏通,也侧面表现出傅聪把父亲当做朋友、知己那样信赖,更体现了傅雷向傅聪的期望。

“你的动作、语言代表你是否对人尊重”。傅雷在这方面从未对傅聪疏忽,在《傅雷家书》中“对客气的人,或是师长,或是老年人,说话时要垂直,人要立直。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,一辈子都有好处”。多么睿智理性的语言,傅雷从这些细节都是在为傅聪以后的成长铺路。

一沓家书是来自远方的父爱,傅雷对儿子的爱如山如火,是那么厚重,是那么浓烈,让我们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吧!爱无尽头!

傅雷家书读后感14

读《傅雷家书》,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温度,而我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力度。尽管傅雷在信中对傅聪嘘寒问暖,十分感人,但我却更加关注两人谈论艺术与文化的信件。

作为一个曾出过国、留过学,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翻译家,傅雷对于东、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。他既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让人眼光宽广,又把汉代的精美石刻奉为精品,其开放而宽广的胸怀和贯通中西、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。

傅雷是一个善于对比和求同存异的学者。他常在书信中谈起中国古代的诗词。他有时会将诗词独立提出,有时则与西方音乐同时谈起,寻找共同之处。比如,他认为,莫扎特、舒伯特都富于一种近乎于李白的气质,而萧邦乐曲的神髓则与某些中国古诗词颇具相像之处。

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分析,并不拘泥于诗歌和音乐,也有许多是针对于文化更深层之中优缺点的。这也体现了他不但长于探求细节,而且也对宏观的文化颇有些见解。

比如,他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乱的,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。又比如,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,始终充满了“人”(即自我)和“神”(即命运)的斗争,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,“人”落在了下风,贝多芬在命运前低了头。是否低头没有定论,但西方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。

实际上,西方宗教信仰之“无我”(非是现在所谓无我),与现代精神之“有我”之间的战争,尽管自文艺复兴之时便已开始,但一直到今天,仍未结束。反观中国古代,由于诸子百家,无一以宗教信仰为人之根本,纵是后来传入的佛教,也极重视自我智慧的完全觉醒(彻悟),所以,中华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现如西方人般的矛盾与混沌。

最不同寻常的是,这些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绝佳评论,有相当一部分,是写于他被强加反党罪名,隔离审查期间。在这时,他的待遇差到了极致,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钟书。对于一个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,这样的情形几近人间地狱。但他依然在对文化和艺术提出着自己的想法,依然在谨慎而严密的思考着。

也许,只有这样无论境遇好坏,总有一颗求索之心的人,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!

傅雷家书读后感15

寒假里,一连几天,我都沉浸在《傅雷家书》这本书中,感受着这份无声的沉甸甸的父爱。

当我读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,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;一是到别人家里,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;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;三是和人说时,手要垂直,人要立直;四是在饭桌上,两手不拿刀叉时,也要平放在桌面上,不能放在桌下,搁在自己的腿上或膝盖上;出台行礼或谢幕,面部表情要温和,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。其实这些叮嘱放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,对于我,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觉得很啰嗦让人极不耐烦。无论从衣着,习惯,还是礼貌礼仪方面,在我们看来,这真是普通不过的“小事”但傅雷却观察的格外仔细。这难道不是沉甸甸的父爱吗!

在傅雷眼中,无规矩不成方圆,孩子们在家中要遵守家规,即便留学在外,也要恪守规矩,表现出傅雷骨子里严厉的一面。我相信傅雷让儿子注意餐桌礼仪,绝对不是为了让傅聪看起来很有教养。看到的是外在,锻炼的是内在。礼仪绝对不只是显摆给他人看的。傅雷在教育孩子一丝不苟,严父底下出才子。

日常生活中父亲对我也是非常严厉的——父亲对我的严厉不只在学习上,在我的生活方面,对我要求也很严格。因为我的眼睛近视,他总认为是饮食和习惯的问题,所以不准我买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,甚至连别人送的也不能吃;平常不准看电视、用电脑、玩手机;作业和看书时如果坐姿不正,还要挨批评;有时不懂事,犯点小错误,会让我主动承认错误,并且写好保证书。

读了《傅雷家书》后,让我懂得了许多,我感觉我更了解父亲了,他对我的爱是那么深沉,那一句句叮嘱、一声声责备,都是他对我的关爱.父爱是一座山峰,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。作者:孙一鸣

《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